第一次接触基金到现在已经过去10年,过往10年基本就是亏亏亏,钱不能白白打水漂,买点经验教训也是好的。同时往后准备持续写写理财方面的经验总结自我鞭策,就从这篇文章开始。
理财经历
15年刚毕业几年,手上有一点点储蓄,听周围同事讨论在股市赚钱和捡钱一样容易,心动不已义务反顾冲进股市,投入1.8万最终亏损50%离场。当时的自己就是一个合格的韭菜,对基金/股票完全没有了解全靠猜,与赌博无异。当时买的基金已经完全没有印象,只记得用大智慧开的账号,割肉离场后就没用过大智慧了。唯一庆幸的是当时闲钱不多,同时胆子小没有上杠杆。
15年割肉伤透了心,就没有再关注过股市。直到20年同事之间对股市讨论变多,又了解到一个词‘定投’,如获至宝重新入场,25年1月亏损20%割肉离场。20年入场选择基金时多花了一点时间,国家进入老年社会后医疗需求会暴涨;国家持续对新能源保价护航,也是一个不错的行业;身处互联网行业,享受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,中概股回撤30%后觉得值得入场;消费是拉动国家发展的马车不容错过;封闭养老金也不错以免自己忍不住频繁操作;选定5个方向后开始了长期的定投,最初半年确实赚了钱,还了解了止盈的方法。好景不长,掉头开始了长达4年的阴跌,了解到微笑曲线就这样慢慢坚持下来。23年到24年上证指数长时间处于3000点之下,关注UP主开启了加倍定投,因为理财的资金有限,只能维持定投不断。24年9月底一波上涨看到了回本的希望,同时观察到自己的收益率和沪深300高度重合,但是涨没沪深300高,跌反而更多,所以把基金全部换成了沪深300指数基金。默默期待上证指数涨到3800就把基金都卖掉,没想到1月初直接来了一波重拳打击,又亏了回去。
所幸购买指数基金的钱都是短时间不需要用的钱,家庭日常生活和购房的钱购买的风险更低的债券基金,4年指数基金定投的收益和债券基金收益一比瞬间索然无味。长时间的定投和亏损对缅A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,越发不想在缅A中再浪费时间,压到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,看到一个公众号介绍一个3个月定期产品年化收益有5%,最终下定决定将沪深300指数基金全部卖掉,改成了定期产品。
很早之前就知道纳斯达克和标普500,同时也知道巴菲特对普通人的建议是定投标普500,但是知道与行动之间鸿沟是如此之大,等我想购买纳斯达克和标普500时,指数已经屡创新高,不敢随意入场害怕高位接盘,只能等待时机,等待回撤到一定程度后再入场。目前只买了3000元纳斯达克,方便自己对美股指数的涨跌有一定的感触。
4年多定投结果亏损,但与第一次接触基金亏损后的感受完全不同。一个原因是这笔钱属于家庭长时间不用的资金,二是这部分钱占家庭资产比例不高,三是通过实操越发理解财商需要培养和锻炼。20年再次进入股市也是希望通过理财是为了丰富家庭收入来源,降低家庭收入依靠工资单一来源的风险,同时对自己进行强制储蓄。收获经验改进后续的行动才是这段经历的意义。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我理财相关的知识,而国外还有写给小朋友的理财书,加上家长的引导,叠加时间后区别非常明显。
往后
每个月定投金额不变,但是会把钱成3部份,1份用于定投纳斯达克,1份定投海外中国互联网,1份定投债券基金。债券基金中的资金用于后续基金暴跌后加倍定投。
尝试购买一到2个公司的股票,感受股票和基金的区别。
继续阅读理财相关的书籍,同时引导小朋友对钱进行管理。